[雜記]回顧過往

我是個挺念舊的人。

每天上臉書一定會看動態回顧,時不時也會翻起手機裡的舊相片,IG的舊貼文,或是像今天一樣將部落格的舊文章翻出來看,去年開始寫日記後又多了一個可以回顧的東西(可惜去年八月前的日記被我留在台灣)。

每次都覺得有種複雜甚至想哭的心情。

「啊,那些日子確確實實的過去了呢。」

繼續閱讀

[雜記]不知道該怎麼說的雜記

總覺得從前幾天開始就有種莫名的低潮感。

也不知道該怎麼說、不確定低潮的確切來源,但一直都有種悶悶的感覺,做事也提不起勁來。我猜有點像是burn out吧?

有些事情付出了沒有回報、對擺爛的組員失去耐心、永遠追不上的進度、想親近的人親近不了,好像被困在原地。

然後就產生了「不想努力」的念頭。

想了很多,但,還是找不到答案。

只希望能趕快度過低潮期,趕快好起來。

[雜記]Defer

距離上一次更新網誌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了。

上一篇文章還在很興奮地分享留學申請的心得,沒想到在這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竟然一切都不一樣了。疫情肆虐,從中國燒到亞洲各地,緊接著美國、歐洲也大幅爆發。

初期我還不以為意,總覺得似乎沒那麼嚴重、總覺得COVID-19就像SARS一樣會很快就被撲滅,真是太天真了。隨著時間推進、各地都改成遠距授課、社交活動被限制,人們的生活已經跟過往不同;而COVID-19的特性又讓他不項SARS一樣走得快,詭譎多變的形態讓大家束手無策,眼看夏天就快過了,疫情還是沒有明顯減緩。

原先,想出國的心意還是很堅定。「只要沒到撤僑的地步,我就會去。」我總是跟別人這麼說。但聽到越來越多人的勸告,來自老闆、親戚與旁人的建議,諸如「上線上課程的效益遠比不上實體課程」「有辦法好好networking嗎」「現在全球經濟狀況都不好,找工作也有難度吧」──等等。我也慢慢被動搖。

雖然不願意承認,但對我來說,今年出國真的不是個好選擇。的確,對於讀LLM目的在於networking、與他人互動、幫助自己在國外求職的我來說,今年出國所獲得的成效可能會大打折扣。而且,出國的錢都是我自己出的呀(只有機票錢跟家裡凹而已),一分一毛都是我這幾年纂下的血汗錢,如果不能好好運用就太心疼了。

經過了內心的煎熬,最後還是在五月多決定defer一年。好在事務所還沒找新人,離職可以撤銷;也好在我讀的學程很彈性,想defer只要跟program coordinator說一聲就好,所以defer對我來講衝擊並不是很大。有些人的學程不能隨隨便便defer,明年還要重新申請;有人已經離職了,不defer的話要整整無業一年,gap太大;又有人是年紀比較大了,無法忍得下一年的空窗期,希望馬上就能拿到外國學歷……太多太多人有各種苦衷而無法隨便延後入學時間。我已經很幸運了。

但偶爾還是覺得有些疙瘩。尤其是最近開學日期屆至,看著沒有defer的留學夥伴們一一出國了,看著大家討論宿舍、簽證、購賣生活用品、火車票……就不禁覺得:「哎呀,好想成為其中一份子啊。」理性上來說我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,但情感面卻怎麼也過不去。

不過,不管再怎麼想,做過的決定就算了吧,現在要後悔也來不及了,倒不如多多把握自己意外在台灣多獲得的一年,好好想想該怎麼運用。

[雜記]兩年

轉眼間又一年過去了。

因為最近日子額外難熬,所以一直藉由回想過去來逃避一切。拿起明信片,過去的勉勵自己的話語仍歷歷在目,但至今卻也已經過了兩年多。

那時我說,不知道未來的自己會在哪裡。事隔兩年來看特別有感觸啊,我現在在這裡,你覺得滿意嗎?

當時同期交換的朋友們很多又再度回到了荷蘭、或是出國讀書,看著大家的近況不免也感到有些心急;甚至有人已經在當地找到工作、開始海外的新生活。羨慕歸羨慕,但當初也是自己選擇先回來工作賺錢後再回去的,實在怨不了任何人。

當然我現在也正踏上準備的那條路,但不可預估的因素實在太多太多。而且縱使我成功申請上了,最後也是必須再等待一年多才能開始夢想中的生活,想起來實在有些難熬。又,就算我重拾學生身分,我能過得好嗎?能和大家處得好嗎?我能勇於挑戰自己嗎?以後能找得到工作嗎?

唉,實在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。就只是單純想快點轉換生活吧,以及摻雜了一點好想擁抱、碰觸大家的情緒。

突然想到,好像能理解離別時為什麼要擁抱了。我也許是不記得大家得每個瞬間,但擁抱的那一剎那卻難以忘卻。也許是有點生疏的,也許是難以分離的,又或許是有點匆忙的、還是有點用力的。那些一瞬的情感是如此強烈,如此刻骨。

不要太貪心。這樣的關係就該滿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