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遊記]重返Groningen

Groningen是我曾待過半年的交換城市,可以說是我荷蘭生活的起點。

前年回荷蘭讀書前,我曾暗自下定決心,有朝一日一定要回來這裡走走。沒想到兩年半過去了,卻始終沒完成當初下的那個決心。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理由,就是單純太懶而已,畢竟Groningen位於遙遠的北方,搭火車最快單程最快也要兩個半小時才會到。於是就這樣一拖再拖。

直到前陣子搜尋聖誕市集時,發現Groningen這個周末有個特別的聖誕活動(WinterWelVaart),結合了市集、各種老帆船以及音樂藝術活動,而我本來這周末就打算來趟小旅行,似乎所有的徵兆都顯示這正是要我回去的好時機。

我的起點,我曾經的「家」,我終於要來見你了。

//

在火車上時,我戴起耳機,把Spotify的「2017年你最愛聽的歌曲」找出來,按下播放鍵。

2017年正是我交換的那年,也是那時我開始接觸西洋流行樂,所以播放清單中有不少紅髮艾德的歌,其中我最喜歡Galway Girl。當然除了他以外還有其他很多歌。當年我最喜歡的幾首歌應該是Someone Like You (Adele), I Don’t Wanna See You With Her (Maria Mena), Monsters (Katie Sky)。

隨著音樂一首接著一首播放,六年多前的回憶似乎也慢慢回來了。

記得最後在離開Groningen的火車上,我哭得好慘,可能連續哭了半小時有吧。當時我真的覺得自己再也不會回來這個地方了,要與朋友們道別也令人十分不捨。我怎麼會預想到在好幾年後的未來,我真的重新回來荷蘭讀書了、也和之前交換認識的朋友見過面、甚至在這裡開始工作了。

當時的交換或許是一段美好時光的暫時結尾,但它並沒有消失在我的人生。

//

走往市中心的路上,深深有種「住過半年的回憶果然不會騙人」的感覺。我不靠Google Map就能順利走到之前和室友一起吃過的薯條店(Frietwinkel Groningen)、市集廣場、學校的Academy Building和Harmonie Building。

經過薯條店時,我猶豫了半晌,最後還是決定踏進店面重溫舊夢。依然是好吃的薯條(雖然依然吃到最後邊際效應出現),店員的態度也十分友善,甚至當我吃完準備離開時還問我「吃得如何?還喜歡嗎?」

走到市集廣場時我的懷舊之情又更加濃烈了。我在這裡買過水果、買過烤雞、買過香料、吃過炸魚塊吃過生鯡魚、愛過這裡的stroopwafel……各種攤位散發並融合的氣味,還是跟數年前一模一樣。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市集,完全比不上大城市的規模,但這股熟悉的感覺是誰都取代不了的。

懷舊之旅當然也少不了造訪我之前交換的學校,University of Groningen。礙於時間限制,我無法一一拜訪所有我去過的校舍(它的校舍遍布整個城市各地),但重點的Academy Building、很難搶位子的總圖書館,以及法學院位於的Harmonie Building我可是一個都沒漏。

它們還是跟我印象中的一模一樣呢。那些建築物、那些我上課騎經的小徑。我以為那段時光已經久遠到被我遺忘了,沒想到它們已經被深深刻在我心中了。

還是好懷念啊,那時。

//

這次回來,發現Groningen市中心特色小店的比例似乎比其他荷蘭城市高。像是賣小禮物的店、藝術用品店、各式各樣書店……而且這些小店們並沒有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,推門走進去前並不需要猶豫太久。而或許是因為Groningen以國際學生居多,店家走向比較年輕化、國際化,甚至有以英文書為主的書店。比較起來,Tilburg雖然也是個有不少國際學生的城市,相較起來卻好像比較「本土」一些(或許這就是Noord Brabant的風格?)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好壞,只是以我一個年輕的外籍人士來說,喜歡Groningen的氛圍多一些。

前面提到這裡有一家以英文書為主的書店(Walter’s Bookshop)。我很喜歡這家店的氣氛,雖然店面小小的,卻布置得很溫馨,選書也很有趣,不少以貓為主軸的書(當然也有狗的),讓人深刻感覺到經營的人應該很愛動物吧!門口還貼了個可愛的標示:「歡迎導盲犬入內──其他的狗也歡迎。當然,貓咪也是!」

最印象深刻的是,某些書中夾了小小的標籤,上面寫著店員的短評,讓人忍不住去尋找到底哪些書有短評、短評又寫了些什麼。不得不承認,這些短評對我這種腦波弱的人挺有用的。原先我踏進這家店時並沒有買任何書的計畫,但最後卻帶了The Evenings這本書走,原因就是店員對這本書的短評是:A Dutch classic perfect for the last week of a year. 這要我怎麼能抗拒呢?

//

在街上亂晃時撞見了兩隻貓,都特別壯碩。

難道北方的貓都長這樣嗎?

//

走完了懷舊之旅、逛完了街,終於要進到逛聖誕市集的部份了。

WinterWelVaart的主場地沿著運河舉行,運河上停滿著老帆船、兩旁的街道散布著各個攤位。

平心而論,他的攤位其實不太好逛,食物也滿少的,導致每攤幾乎都大排長龍;但我覺得WinterWelVaart的重點並不是市集,而是運河上停的各種老帆船。

這些老帆船並不是單純停在那邊好看而已(雖然確實是滿好看的),大部分的船前面都掛有「歡迎上船」的告示。有些人在船裡面弄了小小的bar、有人燒熱水賣咖啡和茶、有的船讓客人體驗攀登支索、有人搞了live music,也有人只是單純開放參觀。

對於平常沒有機會一探船艙內部的我來說,這真的是個有趣的體驗。另外,因為船艙內部很小,如果要在裏頭喝杯茶坐著休息,勢必要和不認識的人肩並肩面對面,忽然之間素昧平生的兩組人就開始熱絡地聊了起來……我很喜歡這種氛圍。

當然,來到聖誕市集,我是絕對不會錯過熱紅酒的。我一共喝了兩杯,味道差異不大,都是偏甜的口味,但不會到難喝。

天色暗了後,帆船上掛的燈泡又更加亮眼、更加美麗了。這真的是個夢幻的冬日景色。

//

雖然今天老天不賞眼、偶爾飄著毛毛細雨,但我還是滿足的很。

無論是懷舊之旅、探索小店、或是聖誕活動,每個都好喜歡。

Groningen大概是我最喜歡的歐洲城市吧。

[遊記]倫敦中國城大爆吃

歷經了一番波折終於抵達倫敦,為了撫平自己受創的心靈,我一路衝往蘇活區。

//

或許多數人到了倫敦會盡量找當地美食,就算不是英國食物,也會吃些特色小吃和餐廳。但對於已經在亞洲美食沙漠─荷蘭─生活了許久、而且已經一年沒回台灣的我來說,我最感興趣的只有在倫敦的各種亞洲食物,畢竟倫敦是移民大城市,有許多異國美食,當然也包含我所熟悉的亞洲食物:台式、日式、韓式,樣樣都來。訂好機票後我就瘋狂地在Google Map上尋找各種亞洲食物,放大再放大,生怕錯過任何目標。

//

抵達倫敦市中心時已經將近中午,剛好以午餐開始這趟旅程。

我的第一餐選的是滿多人都聽過的燒肉LIKE(Yakiniku Like)。標榜「一個人也可以享受燒肉」的燒肉Like在台灣也有分店,之前我還在台灣時便對他很好奇,但還是從來沒吃過,沒想到竟然在倫敦吃到了。

//

大約12點左右抵達,店裡大概八九成滿,店裡客人有四人團體、兩兩組合,也有不少一個人來吃的,這確實讓獨身食客感覺安心。

其實在日本,「燒肉」這個概念專指牛肉,比較少用其他肉當主餐,但幸好燒肉LIKE在十幾種不同的牛肉套餐外還推出了一個豬雞混合的餐,不吃牛肉的我當然想都不用想就選了這個我唯一能吃的餐,再配上一杯啤酒,完美。原本不想大中午開喝的,但早上折騰的那一番讓我這時好想來杯清爽的啤酒。

點完餐沒多久餐點就上桌了。套餐除了肉以外,還有白飯、味噌湯、沙拉、小菜,營養均衡,也可以適時轉換口味。整體表現中規中矩,不會有太大的驚豔感、但也不雷。

雖說如此,能一個人輕輕鬆鬆吃到燒肉還是很開心,好希望荷蘭也開這麼一家店。

吃完後發現店裡已經完全客滿了,外面還排了七八個人,生意挺不錯。

總花費:16.90英鎊(餐加酒)

//

吃完午餐後我挺著飽飽的肚子,繼續我的亞洲食物獵食之旅。

我的下一站是熟悉的台灣味,艋舺雞排和迷克夏。這兩家離很近,都在中國城裡面,過個紅綠燈就到了,剛好搭成一個組合。

而中國城距離燒肉LIKE很近,走路過去也才四分鐘;但在吃我的「下午茶」之前,還是得先把胃裡沉甸甸的肉肉們消化完才行,否則應該會吃到吐出來。

所以我走到中國城後,並沒有直衝雞排店,而是先在城裏面繞繞。倫敦的中國城規模很大,有好幾條街,入口除了有大大的牌樓外,上面還掛了紅燈籠,著實很有「唐人街」的感覺。

中國城少不了的當然是各種亞洲餐廳,除了中餐外,台餐、日餐、韓餐、越餐等等也有,而且中餐廳還細分了各種菜系,看你要川菜、粵菜,任君挑選(雖然我聽說中國城裡的餐廳不太好吃,但我畢竟沒吃過,無法就這部分給出任何評論)。

食物部分還有類似自助餐的店,看了令人感到十分懷念。另外,甜品當然不可少,各種手搖飲店應有盡有(甚至還有鮮芋仙!),也有中式烘焙坊、日式烘焙坊,很希望自己再多幾個胃來容納這些食物。

在吃以外,還有中醫診所、亞洲超市、中文書店、專門開給華人的律師事務所等等,目不暇給。

//

走出中國城沒幾步則有間很大間的樂高專賣店,身為長年樂高粉的我當然也決定去朝聖一下。

星期六的下午屬於旅遊高峰期,所以外面排了長長的隊伍,但隊伍消耗的速度很快,排沒多久就進去了。

除了販售商品外,這家店還混雜了一點展示的功能,有各種與英國、與倫敦相關的巨型樂高像,例如剛進門可以看到的大笨鐘、回到未來的車子、以及各種與哈利波特相關的展品。

看了看價錢,覺得好像沒特別便宜,所以我最後是空手出店門的。中間曾經猶豫要不要買倫敦限定的小人偶,不過還是沒下手就是了。

//

之後我又在附近隨意地晃了一下,看到有趣的店就進去繞個幾圈,終於是把午餐消化得差不多了,那就廢話不多說地往食物邁進。

首先是雞排店。一進門就聞到熟悉的鹹酥雞味,讓人胃口大開,最後失控地點了17.60英鎊,包含一份鹹酥雞、一份地瓜球以及一份炸青菜。

三份炸物的份量比我想像的還要大,店員甚至給了我四支叉子(但是對不起,這全部都是我一個人要吃的)。原本打算帶著他們到河畔找個好地方野餐,但剛拿到手上時香氣撲鼻,忍不住吃了好幾塊。

他們鹹酥雞的醃料偏甜,是我比較不迷的流派,但裹粉厚薄適中,肉也很多汁,所以整體綜合起來我還挺喜歡的。

地瓜球的話是中間有料的那種,和我之前買的瓜瓜園冷凍地瓜球很類似(我甚至懷疑他們應該就是進瓜瓜園的貨來炸的),想吃夜市空心地瓜球應該會大失所望。雖然還是好吃的就是了。

炸蔬菜的話就中規中矩。

總結:買的三樣裡面最推鹹酥雞,但我覺得他們的炸功還買不錯的,所以基本上應該不太有雷,可惜這次沒機會試到雞排。

//

提著香氣誘人的鹹酥雞,我要接著替他尋找絕佳搭檔:珍奶。

中國城雖然有很多家飲料店,但我當初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地就決定要選喝迷克夏,畢竟在台灣有一陣子我還滿喜歡他的(雖然後來覺得他各家分店品質不一,所以有點脫粉)。

在點餐時我也一反平時的選擇障礙,輕輕鬆鬆就決定點平常最愛的鮮奶綠珍珠,無糖少冰。

悶熱的午後手搖飲店生意總是特別好,排隊人潮絡繹不絕,店內的座位也全滿。幸好店家手腳俐落,沒等多久就拿到飲料了。

迫不及待把吸管插上,用了吸了好幾口──好喝到令我震驚。

無論是鮮奶、茶湯底、兩者的比例,或是珍珠的Q度、微微的蜂蜜香,都讓我想到我第一次喝迷客夏的感動。

一口珍奶,一口鹹酥雞,嘴巴油膩膩的,熱量炸彈炸的我好幸福。

對了,我飲料點的是中杯的,原本想說肚子有點飽,不要喝太多。沒想到因為飲料太好喝,沒三兩下就被我喝光光,很後悔當初沒點大杯的。

//

這大概就是我第一天的爆吃紀錄啦!其實想吃的還有很多,無奈胃空間有限,只能留給我最想吃的幾家。但這或許就是旅遊的真諦吧,總得留些遺憾,不是嗎?

[遊記]第一次在機場奔跑成就解鎖

我的倫敦快閃並沒有一個順遂的開始。

前一晚睡前查了查火車時刻表,發現星期六從Den Bosch到Schipol的班次比平常少,原本平日都會開的第一班直達車竟然在假日沒有開。星期六最早的一班要在Utrecht轉車,而抵達機場的時間大概是我班機起飛的兩個小時前。雖然有些麻煩,但兩個小時對不用托運的我大概是綽綽有餘,於是我就放心地入睡了。

繼續閱讀

[遊記]2023/9/16-18快閃倫敦行

倫敦是我有生以來第一個探索的外國城市,所以他對我來說自然有種別於他人的意義存在。

第一次造訪倫敦是2011年的冬季,高中時跟著遊學團到倫敦的語言學校待了兩個星期。記得當時是早上上課、下午由領隊帶著我們在倫敦到處遊覽,晚上回寄宿家庭。必須說句實話,對當時的兩個星期我也許記得的並不多(畢竟已經是那麼久以前的事了),但那確實是段大大開了我眼界的時光,而我現在人會在歐洲,或許當時的兩個禮拜貢獻了不少吧。

2017年到荷蘭交換時,便曾經想過要撥空回倫敦看看,不過最後還是不了了之。2021再次返回歐洲後,明明有足夠的時間以及金錢去倫敦,甚至看了機票、住宿好幾次,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無法成行,猶豫再三。

而又很莫名地,在上個星期的某天忽然就這樣下定決心──這周末來去倫敦吧!非常迅速地在幾天內就訂好機票、訂好住宿、請了一天假,就這樣飛去倫敦。

繼續閱讀

[遊記]12月的馬斯垂克

更準確來說,是12月17日,我生日那天的馬斯垂克。

一直猶豫生日該做什麼來慶祝,早先(10月)我想著要與當時的約會對象慶祝;分手後覺得要不就自己去吃租屋處附近那家有些高級的日式料理吧,但想想沒賺錢好像不該那麼奢侈……左思右想最後決定去馬斯垂克一日遊、逛逛聖誕市集。

原本去年就曾和朋友相約來逛馬斯垂克聖誕市集,但後來不巧的遇上Omicron、荷蘭全面封城,沒聖誕市集可逛,我們的馬斯垂克行也就取消了。這次來馬斯垂克也有點彌補當初的遺憾的意味在吧!

繼續閱讀

[雜記]回顧過往

我是個挺念舊的人。

每天上臉書一定會看動態回顧,時不時也會翻起手機裡的舊相片,IG的舊貼文,或是像今天一樣將部落格的舊文章翻出來看,去年開始寫日記後又多了一個可以回顧的東西(可惜去年八月前的日記被我留在台灣)。

每次都覺得有種複雜甚至想哭的心情。

「啊,那些日子確確實實的過去了呢。」

繼續閱讀

[留學]餐桌紀錄-1

大家總有「留學生都挺會煮飯」的印象,因為大部分歐美國家外食不便又貴,無法像台灣簡單買個90元的便當或是35元乾麵加個海帶豆干燙青菜就輕鬆愉快解決一餐。

但,就我個人觀察,其實留學生的廚藝並不必然精進,有人出國一年半載還是只會水煮青菜,最多加個煎雞肉或是氣炸薯條,甚至我也聽過有人從沒自己煮過(也許泡過泡麵),就用麵包、三明治以及超市賣的即食食品或冷凍披薩解決一切,奢侈點再叫個外送。

我必須承認,荷蘭超市販賣的即食食品確實種類繁多,有各式各樣份量大到足以當一餐的沙拉、湯麵、濃湯、義大利麵、炒麵、炒飯、綠咖哩雞、紅咖哩雞、壽司、鹹派……挑特價時買的話也不會特別貴,我偶爾也會買一下。

但買它們就只是圖個方便,對我來說,它們的美味程度遠不及於自己煮的各式料理。也許有人一點也不在意不常吃到好吃的東西,但我做不到。「吃」可說是我生活一大重心,吃不到美食會讓我生氣;又,我是個常常在某段時間突然對某種食物產生強烈渴望的人,而那些「某種食物」大部分荷蘭都無處可買(或是有賣但很難吃/貴),所以除了自己動手做,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消除我那突如其來的口腹之慾。

繼續閱讀

[留學]第一學期

用一些流水帳來記錄第一學期發生的大小事。

//八月底,九月

總算是開學了。畢業四年後重新變成學生,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。

可惜的是,剛開學時所有課都是線上,明明人都到荷蘭了卻不能到校上課,總覺得可惜,所以有時候我會預約學校的單人小會議室,實施「自主到校上學」,起碼比較有儀式感。

線上上課的好處是舉手發言比較方便。在上一般實體課時,我總是無法抓到舉手的時機,要碼擔心打斷老師上課,要碼怕尷尬,所以過去當學生時,我舉手發言的次數是屈指可數。

但線上就好了一些。有問題時就先用線上會議的舉手功能把手舉著,就算老師現在無法給我們時間講話,等到有空檔時也會點手舉著的人。如果同時有多人想發言也是一樣,只要按了「舉手」功能,老師就會按順序一一點人發言。

托這些功能的福,我對於上課參與這件事漸漸沒了心理障礙。

會讓我擺脫課堂隱形人這個身分還可以歸功於另一件事:我對於目前學習的領域,已經有基礎知識,而非懵懵懂懂的初學者。雖然並不能說是精通(當然,如果我已經精通,就不需要讀這個碩士了),但至少能讓我在上課時不會在狀況外,頭腦也運轉得比較快。

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