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留學]初來乍到

打這篇文章時已經是8月底了,距離所謂「初來乍到」已經有三個禮拜,現在已經結束迎新週、正式開學了,原本想說要不要乾脆省略這篇文章,直接跳到迎新週,但總覺得剛來的這幾天很重要,略過不寫似乎哪裡不對勁,於是還是多多少少寫一下了。

值得慶幸的是,我姑且還是有寫晨間日記的習慣(除了迎新週的早晨宿醉太嚴重、無法提筆而暫停外,其他日子早上吃完早餐後幾乎都會寫日記),所以剛來這裡的記憶勉強能被日記喚回。

標題所說的「初來乍到」,指的是從降落史基浦機場(8/10)到迎新週開始前一天(8/22)這段為期兩個星期左右的日子。硬要把這10幾天歸到同個類別其實有點勉強,因為它們並沒有明顯的交集,每天都是零散的度過。總之,我還是試著分享些重要的活動吧。

接機

我租屋的housing agency有提供接機服務,由他們安排廂型車接送我們到未來一年的家,不用拖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換車真的很令人感激。

然而,我的班機有點太早抵達,還沒到表定接機時間,所以我必須在機場稍作等待(好啦,其實是等了兩個小時,不算稍作等待),幸好有一個我出發前就認識的台灣人也是搭同班飛機、也跟同一家housing agency租屋,所以我們兩個還能互相有伴地一起等待接機,不至於無聊乾等。

9點多和接機人員見面後,又因為一些housing agency和接駁公司之間溝通上的問題(接機人員原本以為要在A地等,但接駁公司的車卻在B地等),讓我們又多等了一個小時,直到10點左右才真正搭到接駁車。

史基浦機場距離我讀書的城市(Tilburg)車程大約一個多小時,在車上聽著司機放的荷蘭文廣播、看著窗外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風景,總覺得沒什麼實感

終於又回到這片土地了耶。

安頓

大概11:30抵達未來這一年的家。

我住在一間提供給國際學生的房子,整棟住了10個人,但分成左右兩戶,每戶各5人,除非剛好碰面、或是特別有約,否則基本上平常幾乎不大會和隔壁戶的人交流。

房子一共有三層樓,一樓是廚房、洗衣間、一間小廁所,以及我的房間;二三樓則是各兩間房間加上一間浴室。房子似乎是前年才蓋好的,所以一切都還很新。

我是第一個入住的,抵達時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,畢竟那麼大的一間房子就只有我一個人,總覺得怪怪的。

原本想說把行李安頓後再出門去超市採買食材、煮午餐,但整理行李到一半就覺得餓得受不了,只好先去泡包泡麵來吃(代表家鄉味的素飄香麻辣燙就在第一天被我吃掉了……)。吃完午餐後有些猶豫該先把行李整理完、還是該先出門採買──總覺得好像要把房間安頓好,但有的商店6點就關了,如果不趕快出門怕趕不上關門時間──糾結一番後,決定還是先出門再說。

採買清單第一位是腳踏車。Tilburg腳踏車店不少,幸運的是,離我住處大概走路10來分的地方就有一家腳踏車店,看google評價也還不錯,所以我就先去那邊探探。

店的位子滿特別,要進去前必須先經過一條小巷,店就在小巷的盡頭。小巷裡停放了非常多二手腳踏車,在走經過這些腳踏車時,我心裡就想:嗯,這邊應該有符合我身高的腳踏車!果不其然,當我告知老闆想要一台我可以騎的腳踏車時,老闆就指出了兩三台,最後我挑了最矮、也是最便宜(70歐元)的那台,看起來應該是童車。車有附鎖、前後燈,所以我不需要再額外添購設備。

腳踏車解決後,再前往市中心進行生活用品的採買,包括吹風機、延長線、一些食物。

市中心非常多人,更驚人的是街上都沒人戴口罩!荷蘭人一副「什麼是疫情」的模樣,讓我這個剛從口罩戴緊緊的國度飛來的人感到強烈的文化衝擊。為了不要讓自己顯得太奇怪,我在戶外也不戴口罩了,但進去室內我還是會多少戴著。值得慶幸的是,也許是荷蘭已經經過疫情的洗禮,習慣了口罩的存在,所以雖然我是室內少數戴口罩的人,還是沒有招來什麼異樣的眼光。

採買完成後,總算是暫時安頓下來了。縱使還是欠缺一些生活用品(例如漱口杯之類),但已經足以讓我舒適度過第一晚了。

騎腳踏車

太久沒在荷蘭騎腳踏車,還是有點不習慣,必須重新適應腳踏車專用道的規則。

更要命的是,畢竟Tilburg對我是全然陌生的城市,路完全不認得,一開始的我常常騎到一半停在路邊(人行道上)掏出手機研究地圖,總覺得騎得很不過癮。後來才突然想到騎腳踏車時也可以用跑步固定手機的手機套(可以把手機固定在手背上,很方便,年初認真訓練時買的)來看手機,終於可以邊騎邊看地圖、不用有事沒事就要從包包掏手機出來了。

打疫苗

會那麼早就來荷蘭,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打疫苗。學校8/23開始迎新週,總覺得在完全沒保護的情況下和大家一起群聚狂歡風險太高,所以我想趕在迎新週開始的一段時間前就打至少一劑疫苗。

其實我原本在台灣也有預約自費疫苗,就是病毒還沒竄入台灣前、都沒人想打疫苗時的自費疫苗。但就在我要打疫苗的前一週,台灣疫情突然炸開來,於是我的預約就被取消了,後來也一直等不到,只能來荷蘭再打。

在我剛來的那段期間打疫苗要預約、也要BSN號碼(一個有點像是稅務號碼的東西,要在市政廳註冊後才能拿到),一般來說新來的國際學生都不會有BSN號碼,所以不能直接打疫苗,但由於我之前就來荷蘭交換過了,所以已經有BSN號碼、可以預約疫苗。為了可以一來就打疫苗,我甚至在台灣就先打電話預約,約到了8/12下午的時段,也就是我剛來荷蘭的兩天後。

(註:為了因應新來的國際學生,荷蘭八月中有調整政策,所以後來國際學生可以不用預約、也不用持BSN號碼直接去疫苗施打站打疫苗)

Tilburg的疫苗站在一個足球場的二樓行政區,所以我要去打疫苗時還有經過一群準備要進球場看球的球迷們XD從入口進去後先是繳交健康狀態表(詢問我們有沒有特殊疾病等等)、入口人員會先幫我初步檢查證件(我還沒拿到居留證,所以就用護照),確認沒問題後就一路被指引到登記櫃台輸入資料,登記完成後就可以直接去打疫苗了。

打的過程也很快,一下就打完了,也沒什麼痛感。打完後先留在現場觀察15分鐘,有趣的是疫苗站的工作人員還叫我們把口罩拿下來(對了,疫苗站是少數強制規定必須戴口罩的地方),可能是為了觀察我們的臉色?我也不確定。

15分鐘過了後就可以離開啦。

我打的是輝瑞,打之前就有搜尋過相關的副作用,總結眾人打mRNA疫苗的經驗大概可以得知第一劑不大會有強烈的副作用,大部分的人都只有施打部位痠痛,只有很少部分的「幸運兒」有發燒或是其它不適症狀。

幸好,我是普羅大眾的一份子。打完疫苗後,左手臂確實有點痠痛的感覺,第二天也有微微的癢感,但肉眼看上去並無明顯的紅腫。不小心壓到當然會痛,但基本上手都還算可以舉起、也可以往後,不像有些人說痛到舉不起來。而且,這個痠痛感對我來說很稀鬆平常,有時候健身環做太多組手臂運動時(像是超討人厭的高舉雙臂推入),就是這種感覺。

總之,第一劑疫苗幾乎不影響我的日常生活,我打完疫苗的隔天甚至還去市政廳註冊、結束註冊後又跟台灣人朋友一起去市中心吃早餐、買東西,一切都十分正常。

第二劑9/10要打,希望到時候也不要有太嚴重的副作用。

舍友,鄰居

我的舍友幾乎都是迎新週快開始時才來,唯一一個和我同一天抵達的舍友要隔離,所以我們幾乎沒什麼碰面(從台灣到荷蘭不用隔離,因為台灣被列在安全國家名單中,但從其它沒列在名單的國家來的人就必須隔離)。

先前說過,我這棟房子總共住了5個人。有趣的是,除了我之外,其他4個人都就讀同個學程,而且那是一個兩年的學程,由我們學校和莫斯科的某間大學合辦,所以第一年是在莫斯科就讀、第二年才來Tilburg──也就是說,其實那4個人已經認識一年了,也許事先也說好要住一起,而我整個就是外來人士。

這個事實是我在出發前就已經知道了(因為housing agency那邊有幫我們這棟房子創一個fb社團,我有在社團裡面發文自我介紹,順便騙騙我這9個未來舍友、鄰居一起自我介紹XD),所以老實說還在台灣時心裡其實挺忐忑不安,怕自己被排擠、被欺負、和大家格格不入之類的,但我能怎樣?只能且戰且走了。

幸好,和大家見面後,發現大家都是不錯的人,才稍微放心了些。雖然感覺自己和他們之間還是有些距離,但不至於被欺負,這樣就該知足了。另外,舍友裡面有很會維持整潔的人,所以也不用擔心公共空間太髒亂的問題(很多人到歐美留學都遇到歐洲人不洗碗、廚房髒兮兮的問題,我想這類故事大家應該聽過不少吧)。

啊對了,我舍友們全部都是女生,住起來也相對沒有拘束。整體來說,我的「籤運」還算挺不錯。大家的國籍組成也很多元(俄羅斯、德國瑞士混血、多明尼加、黎巴嫩俄羅斯混血),彼此基本上除了英文沒有共通語言,沒有那種「母語小圈圈」的窘境。

至於住在隔壁的5位鄰居,雖然平常生活不會在一起,但我和其中一個同樣攻讀法律碩士的德國女生有相約過幾次。第一次是她入住後問我有沒有空一起聊個天,所以我就去他們那邊稍微聊了一下(大概聊了3個小時吧);第二次則是一起去市中心買瑜珈墊順便逛逛,後來迎新週第一天我們也一起去學校報到。也許因為同是法律人,聊天的共通話題比較多,相處起來還滿舒服的,她應該可以算是我來這邊的第一個朋友吧!

除了她之外,隔壁還住了一個匈牙利男生(聊過幾句、也碰過幾次面,但不算熟)、三個義大利女生(我和其中一個聊過幾句,其他兩個只有稍微見面,完全沒講到話),是個全歐洲的環境呢。

啊對了,housing agency那邊把我這棟標為「Master Student House」,也就是說只有碩士新生才有資格入住,這也是我會選這棟的很大一個原因,至少能確保周圍的人不是每天開趴的學士新生……

銀行開戶

我在銀行開戶這路上跌跌撞撞,遇到了一些麻煩。

首先,學校推薦的銀行(ABN)原本的開戶方法都是(1)先在線上填申請表單,然後(2)預約時間到分行簽約、對證件。而且開戶時不需要BSN號碼,開完戶再補就好了。我想要盡早開完戶頭,所以在台灣時就先填了線上申請表,但他要跟我預約時間時,竟然說「會有專人到我的住處辦理簽約」。雖然跟原本程序不大一樣,但我只想說可能是因為疫情的關係,規定改變,就沒多想了。

沒想到,等到實際見面時,銀行派來的人看看我的護照,竟然說不能幫我開戶!他說,根據銀行的指示,他們只能幫「歐盟地區」的人開戶,聽起來怎麼都不合理呀。我試著反駁,說學校的網頁明明就說國際學生都可以開戶,而且我在線上填申請表時就有填國籍,他們也幫我安排實體開戶了啊,怎麼可能不行?我還試著想找網頁給他們看,但他們只是很強硬的說不行,要我有問題直接跟銀行反應,他們還有下一個客戶要跑,沒時間陪我耗,我也只能又氣又困惑看著他們離開。

後來看了學校關於開戶的網頁,才發現規定更新了!應該是ABN這陣子剛好開始推app開戶,所以他們希望「非歐盟」的國際學生都直接用app開戶,線上申請表只給歐盟學生用,所以我才被拒絕。(註:我看留學荷蘭新生的LINE群組,有人在9月時有用線上申請表、真人到訪的方式成功開戶,可能是雙軌並行的方式問題太多,銀行才更改規定)

只能說,我就是規定轉換的受害者啊!我在填表時還沒更新規定、但實際見面時卻開始實行新制度,才會有這樣的烏龍。雖然覺得不甘心,但還是只能趕快從app開戶。

App開戶的程序很簡單,就是填填資訊、拍個照、拍個證件而已,填完後銀行說會在四小時內確定審核結果,如果審核通過的話,會在五個工作日內寄給我相關文件、讀卡機還有卡片。

然而,四個小時過去了,銀行只寄給我一封簡訊,說我的申請程序耗時比較長,無法在四小時內給我結果。我當時並沒有太在意,只想說可能是開學季快到,銀行業務量龐大,才讓程序延遲。但過三天後,我有個台灣人朋友說他申請後,確實在四小時內就審核通過了,所以並不是業務量的問題──這時我就開始擔心了。

我到底有什麼問題?會被拒絕嗎?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知道結果?

於是我馬上打電話給銀行,想知道我的問題何在。但銀行只簡單回應說要我耐心等,他們正在處理。

再過四天,依舊沒有結果,於是我又再次打電話去銀行,這時銀行的人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那麼久,但他可以另外寄紙本申請表給我,我填完表單寄回去後就可以幫我開戶了。簡單來說,銀行提供了一個外掛選項給我。

然而,在等紙本申請表寄到的期間,我竟然又接到銀行的電話,說有些東西要跟我本人電話確認。確認的事項不少,感覺是銀行比較詳細的DD程序,包括詢問資金來源、預計流通資金數目等等,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應該屬「之前被保險公司拒保的詳細描述」。簡單來說,在申請app開戶時,有個問題是詢問我過去是否有被銀行或保險公司拒絕往來的經驗,我個人因為某些因素曾經被拒保,所以便很老實地回答了「是」,現在想想,這個答案也許便是導致我開戶程序被延滯的主因吧。

電話DD大概過一天後,我收到了前面提到的紙本申請表,這時我其實有點疑惑,感覺這兩個程序是分開的?紙本這邊是我打電話過去時行員幫我處理的;而電話DD則是針對我app申請的。所以幫我處理紙本開戶的行員並沒有幫我整合前面的app開戶申請嗎?困惑到不行。但因為我想要趕快開好戶頭,就不管這麼多了,紙本表單填一填後就趕快寄出去。

後來我又接到銀行的電話,跟前面電話DD應該是同個部門,要求我用電子郵件提供學校註冊證明。雖然紙本表單已經寄出去,但同樣的,我想要趕快處理好銀行的事情,所以不管銀行有什麼要求,我都還是配合。

過了大概三四天,我就收到銀行針對app開戶的審核通過通知,總之可以稍微放一點心了,接下來就等銀行文件(包括讀卡機、debit card、pin code、啟動碼)寄到就好了。

有趣的是,我接下來竟然在同個禮拜內陸續收到了「兩個帳戶」的兩份文件。除了讀卡機外,其他文件我都拿到了兩份,也就是說銀行總共幫我開了兩個戶頭!可見他們在兩個程序上真的沒有整合……雖然有點烏龍,但總之我還是順利拿到了荷蘭戶頭。

對了,在等待ABN的期間,因為我實在太擔心無法順利開戶,所以另外又申請了鼎鼎大名的revolut。不得不說,他們的申請程序超級快,我開戶只花了一小時不到的時間。雖然想要實體卡片要另外申請,但我也沒有等太久,如果在傳統銀行開戶遇到挫折的人建議可以試試看。

哇,銀行部分不小心就打了這麼多,實在是因為過程太磨人了,一個不小心就太鉅細靡遺……

在異鄉的孤寂感

其實剛來的那一陣子是真的感到滿寂寞無助的。

可能是因為所有的活動都還沒開始,每天能做的事情很有限(疫苗還沒打完也不大敢到處去玩),常常會不自覺懷疑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。長久以來的盼望終於實現,但心中卻沒有原本期望的那麼開心,偶爾自己一個人在房間發呆、想念家鄉,想著到底哪裡出了差錯。

這是上次出國交換從來沒有的心情。

後來仔細想想,可能是上次交換時一來就馬上接著各種活動、也在短時間內認識了大量的人,永遠都有新鮮事物,應接不暇,沒空思考太多,也沒空感到孤單,

但這次不一樣,剛來的這一兩個星期時間過於充裕,很容易迷失自己。另外,8月中的Tilburg感覺還是有點冷清,舊的國際學生要碼已經畢業、要碼就是去度假了;新的國際學生又幾乎都還沒抵達,所以街上多是當地人,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(雖然我有上一些荷蘭文的線上課程,但顯然還是不足以應付日常對話),讓人有種誤闖禁地的感覺。

「應該,迎新周開始後一切都會好轉吧。」當時的我只能這樣告訴自己。

在打這篇文章結尾時,已經是10月初了。幸好現在的我有了自己的交友圈、生活也不像起初那樣空虛(甚至有些太忙碌),當初的孤寂感已經逐漸消散。

其他一些不重要的小事

久違的用爐子而不是電鍋煮飯。

久違的外食。

久違的跑步,目的地是學校。

久違的荷蘭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