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留學]第一學期

用一些流水帳來記錄第一學期發生的大小事。

//八月底,九月

總算是開學了。畢業四年後重新變成學生,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。

可惜的是,剛開學時所有課都是線上,明明人都到荷蘭了卻不能到校上課,總覺得可惜,所以有時候我會預約學校的單人小會議室,實施「自主到校上學」,起碼比較有儀式感。

線上上課的好處是舉手發言比較方便。在上一般實體課時,我總是無法抓到舉手的時機,要碼擔心打斷老師上課,要碼怕尷尬,所以過去當學生時,我舉手發言的次數是屈指可數。

但線上就好了一些。有問題時就先用線上會議的舉手功能把手舉著,就算老師現在無法給我們時間講話,等到有空檔時也會點手舉著的人。如果同時有多人想發言也是一樣,只要按了「舉手」功能,老師就會按順序一一點人發言。

托這些功能的福,我對於上課參與這件事漸漸沒了心理障礙。

會讓我擺脫課堂隱形人這個身分還可以歸功於另一件事:我對於目前學習的領域,已經有基礎知識,而非懵懵懂懂的初學者。雖然並不能說是精通(當然,如果我已經精通,就不需要讀這個碩士了),但至少能讓我在上課時不會在狀況外,頭腦也運轉得比較快。

繼續閱讀

[留學]回到學生生活的迎新週

抵荷約兩個星期後,迎來了學生生活的第一個正式章節:迎新週。

Tilburg University的迎新分成兩個部分,第一個是各個院校主辦的program introduction,會安排介紹該院校及學程,甚至是校園導覽之類的,理論上是強制參與的,但很多人其實都沒有參加;另一個部分則是所謂的「Top Week」,由一群學生負責規劃,內容以社交為重,很多party,但要付錢,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


先從比較無聊的program introduction開始介紹起好了。我的學程(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)的program introduction只有兩天,第一天有資訊介紹、同學相見歡、career service。資訊介紹的部分是預錄好的,所以我們其實可以挑自己有空的時候再來看,而同學相見歡和career service則是線上live session。老實說我們都覺得同學相見歡那段沒規劃得很好,有點乾,很多人到一半就下線了。Career service就好一些了。學校職涯中心跟我們介紹了一下學校提供的職涯服務,包括預約時段諮詢、請他們幫忙看履歷和cover letter等等,服務感覺還挺完善的。

繼續閱讀

[留學]初來乍到

打這篇文章時已經是8月底了,距離所謂「初來乍到」已經有三個禮拜,現在已經結束迎新週、正式開學了,原本想說要不要乾脆省略這篇文章,直接跳到迎新週,但總覺得剛來的這幾天很重要,略過不寫似乎哪裡不對勁,於是還是多多少少寫一下了。

值得慶幸的是,我姑且還是有寫晨間日記的習慣(除了迎新週的早晨宿醉太嚴重、無法提筆而暫停外,其他日子早上吃完早餐後幾乎都會寫日記),所以剛來這裡的記憶勉強能被日記喚回。

標題所說的「初來乍到」,指的是從降落史基浦機場(8/10)到迎新週開始前一天(8/22)這段為期兩個星期左右的日子。硬要把這10幾天歸到同個類別其實有點勉強,因為它們並沒有明顯的交集,每天都是零散的度過。總之,我還是試著分享些重要的活動吧。

繼續閱讀

[雜記]Defer

距離上一次更新網誌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了。

上一篇文章還在很興奮地分享留學申請的心得,沒想到在這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竟然一切都不一樣了。疫情肆虐,從中國燒到亞洲各地,緊接著美國、歐洲也大幅爆發。

初期我還不以為意,總覺得似乎沒那麼嚴重、總覺得COVID-19就像SARS一樣會很快就被撲滅,真是太天真了。隨著時間推進、各地都改成遠距授課、社交活動被限制,人們的生活已經跟過往不同;而COVID-19的特性又讓他不項SARS一樣走得快,詭譎多變的形態讓大家束手無策,眼看夏天就快過了,疫情還是沒有明顯減緩。

原先,想出國的心意還是很堅定。「只要沒到撤僑的地步,我就會去。」我總是跟別人這麼說。但聽到越來越多人的勸告,來自老闆、親戚與旁人的建議,諸如「上線上課程的效益遠比不上實體課程」「有辦法好好networking嗎」「現在全球經濟狀況都不好,找工作也有難度吧」──等等。我也慢慢被動搖。

雖然不願意承認,但對我來說,今年出國真的不是個好選擇。的確,對於讀LLM目的在於networking、與他人互動、幫助自己在國外求職的我來說,今年出國所獲得的成效可能會大打折扣。而且,出國的錢都是我自己出的呀(只有機票錢跟家裡凹而已),一分一毛都是我這幾年纂下的血汗錢,如果不能好好運用就太心疼了。

經過了內心的煎熬,最後還是在五月多決定defer一年。好在事務所還沒找新人,離職可以撤銷;也好在我讀的學程很彈性,想defer只要跟program coordinator說一聲就好,所以defer對我來講衝擊並不是很大。有些人的學程不能隨隨便便defer,明年還要重新申請;有人已經離職了,不defer的話要整整無業一年,gap太大;又有人是年紀比較大了,無法忍得下一年的空窗期,希望馬上就能拿到外國學歷……太多太多人有各種苦衷而無法隨便延後入學時間。我已經很幸運了。

但偶爾還是覺得有些疙瘩。尤其是最近開學日期屆至,看著沒有defer的留學夥伴們一一出國了,看著大家討論宿舍、簽證、購賣生活用品、火車票……就不禁覺得:「哎呀,好想成為其中一份子啊。」理性上來說我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,但情感面卻怎麼也過不去。

不過,不管再怎麼想,做過的決定就算了吧,現在要後悔也來不及了,倒不如多多把握自己意外在台灣多獲得的一年,好好想想該怎麼運用。